豐年祭,應該是儀式(ceremony),而不是節慶(festival),但太多人把它誤認為只是喝酒吃肉,狂歡跳舞的虧機福來爹。四天三夜或三天兩夜,有著教育、文化傳承、情感交流、找對象、心志磨練,倫理訓示等種種目的的豐年祭,因為觀光單位的宣傳、新聞媒體的報導,都被簡化成在廣場上著傳統服飾,跳著圈圈舞的五光十色畫面上,相當可惜。
但畢竟我們不是族人,要了解一個陌生的文化,一定要改造自己的腦袋,不然很多時候不僅看不懂,還會犯了文明的傲慢。猶記去年的豐年祭剛開始一小時就親眼目睹搭著遊覽車來的客人嚷嚷著要先離開,我猜想可能跟他們想像的豐年祭不一樣,今天勇士之夜,也不小心聽到可能是途經看到燈火通明以為是觀光夜市的遊客説:走了啦!這不知道要ㄏㄡˊ到什麼時候?(歌詞中很多吼嗨央)除非全程參與,否則都是瞎子摸象,但我幸運的是,經過這十多年來的拼湊,算是看出了個輪廓。
今天車上除了介紹説明,明天晚上的情人之夜是重頭戲,明天下午先睡午覺儲備體力,更恐嚇團友沒有車能先行逃跑,是不是每個人都喜歡我不知道,不過能夠堅持從頭到尾參與晚會,到時候應該會有一點點的體悟了。
歌謠與舞步重覆單純,目的是讓自己出神更接近祖靈,感恩一年的庇祐;年齡階級長幼有序,目的是讓部落每個人知道自己的角色定位,在社會組織中找到存在的價值;共工共享的文化,目的是彼此照顧,扶弱抑強,使部落共好。這些豐年祭教導以及呈現給我們的,卻是文明社會正在逐漸崩解的價值觀。
文化本身中性無好壞之分,但主流往往以其自身經驗角度做是非價值判斷。現代的原住民在文明洪流中,試圖力挽狂瀾,雖然步履襤跚,但只要做總是值得鼓勵,這也是不同文化之所以迷人之處,因為相異而更要謙虛,因為懂得欣賞而更能尊重彼此。我們都是一家人不只是一首歌,更是文化瞭解的一段過程。